你已被爸妈移出群聊是什么梗 你已被爸妈移出群聊恶搞【图】
说到父母的朋友圈里面的谣言,我们都不陌生。各种养生的、找孩子的、说各种所谓"内幕"的谣言,我们哪种谣言没有在父母的朋友圈见过啊。那么,为什么父母的朋友圈会成为谣言的重灾区呢?

来看几个典型的谣言标题:

《出大事了,吃下这个必死无疑》

《紧急通知家人,央视曝光剧毒食品名单》

《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还要毒!》

《千万别再吃这些食品了--毒性赛砒霜》

《太可怕了,你还敢吃这种致癌食品!》

《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

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归纳上面的谣言特点,

简单点说,

谣言是指那些在面临模棱两可的、

危险的或存在潜在威胁的情境下出现的消息,

其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当前的情境或者应对风险。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谣言一定是未经证实的。

为什么父母容易相信微信谣言?

很多时候,

我们只要一看到标题或者

稍微了解一下文章内容便能很清楚地

判断它是微信谣言。

但是我们的父母长辈却对此深信不疑,

还各种转发家族群和朋友圈。

为什么微信谣言对父母有着

独特的“魅力”呢?



1

安全感的需要

从心理学上,人们去信谣、传谣或是人类天性。

谣言不管再怎么语焉不详,

再怎么没有时间地点出处,也不妨碍被人们相信。

对于老年人的状况,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许燕专门进行了剖析:

“现在老年人的需求里面,

安全感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年龄的增大,

死亡恐惧会增加,越是这样越会关注养生,

这块很容易轻信。”

2

"把关人"缺位

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认为

群体信息的传播过程需要存在一些

"把关人"(gatekeeper),

有符合社会价值和真实性的消息内容

才能进入传播通道。

但是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却打破了这种限制,

它并不存在这样的把关人,

所以任何人都能通过朋友圈这种社交平台进行消息的发布,

这也就是父母朋友圈成谣言重灾区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3

恐慌心理

恐慌心理是指人们听到谣言时,

在面对突发事件和现实威胁时

可能会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容易造成个体恐慌甚至群体恐慌。

一旦受关注的重大事件有了最新进展,

人们就会过分关注和过分反应,

这是典型的谣言导致的恐慌心理的表现。

由于朋友圈的半封闭特点,

我们的父母在朋友圈里面看到的信息都是认识的人发布的,

因此会降低父母去分辨信息真伪的动力。



4

谣言内容具有逼真性和现实参与性

微信谣言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

简单的文字方面,还会加上图片、视频、数据、

报告等信息加以作证,使谣言看起来更加逼真。

另外,微信谣言还具有现实参与性,

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十分常见。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

专门对微信谣言进行了分析。

这份报告称,谣言主题可以分为9类:

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政经和社会秩序、爱心转发、广告营销、

奇闻趣事、巴情和其他。

这些很明显都是与生活密切关联的。

5

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寄托

微信谣言利用了我们的父母对于家人的关心,

从而使我们父母经常转发谣言到朋友圈里。

父母分享健康养生类的文章,

代表他们关心一家人的身体健康,

分享安全提醒类的所谓"新闻事件"或故事,

因为在意一家人的平安;

而分享心灵鸡汤类文章,

多数是因为情感上的寄托。

面对相信谣言的父母该怎么办?

尊重你的父母

别挑战你父母的世界观

如果我们的父母坚信谣言,

很多时候不是你把一个相反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

他们就能够马上接受的。

因此,在辟谣的时候,

要选择采用“拥抱式科普”,要尊重他们,

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相信你这个事实

并不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产生挑战。

一定不能让父母觉得你在挑战他的世界观,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才有可能被说服,从而取得成效。

树立他们

自己的精神领袖

长辈有自己的社交圈,比如广场舞社群。

广场舞社群是食药医疗类谣言传播最多的地方之一,

这个社交圈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可信的。

如果你能让自己的父母朋友圈摆脱谣言侵害,

那么请鼓励他们

去广场舞社群中传播正确的信息,

这样既能使其他人不去相信朋友圈食品养生谣言,

培养良好风气,

又能满足父母传播信息的心理需求。

小的时候,

爸妈是我们的英雄,他们什么都懂,

教我们算数,教我们生活的技能,

教我们怎么识别坏人。

长大以后,我们才发现,

原来他们也不是什么都懂,也有糊涂的时候,

但总离不开四个字,关心则乱。

所以,

用小时候他们对我们的那份耐心,

来对待误信谣言的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