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喜欢认干爹(图)

  “干爹”可能是近年来含义被败坏得最惨重的一个词。它的意思从一种基于亲情、友情的人情关系,变成了“你懂的”。

  跟基督教的“教父”不同,中国的“干爹”并不承担宗教教育和入教担保的责任,它是中国民间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正本清源,今天,壹读君(yiduiread)来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认干爹。

  特约值班壹读君丨张彰

  先给“干爹”定个性

  没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亲属,我们称之为“干亲”。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认干亲分为两类:一类是平辈的干亲关系,即“结金兰”。以前的规矩,结拜时各用红纸写出姓名、生日、时辰、籍贯及父母、祖及曾祖三代姓名,即所谓《金兰谱》,摆上天地牌位,依次焚香叩拜,发誓并交换谱帖;

  第二种则是长辈和幼辈之间的干亲关系,即认干爹干娘,北方叫做“认干爸、干妈”,“打契家”,南方叫做“认寄父寄母”。如果把它的称谓变得更古雅一点,你也可以管“干爹”叫“义父”。

  “结金兰”和“认干爹”都是拟血亲关系。第一种非常好理解,是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契约仪式,比如刘关张三人一个头嗑在地上,发誓要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而第二种,正如前面所说,其目的并非为了教育和宗教担保,那是什么呢?

  认干爹的风俗,根本是因为从前婴幼儿死亡率高

  据尚会鹏教授的《中原地区的干亲关系研究》一文,认干亲分为三种情况:“巫术”性质,“补充”性质,“公关”性质。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认到别人家里,是为“巫术”性质的干亲;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孩子,或者只有一个儿子或一个女儿,为了满足“儿女双全”的愿望,认另一家的男孩为干儿子,女孩为干女儿。尚会鹏教授认为“它是不完整的人伦关系的一个补充形式”,称作“补充”性质的干亲;

  两个家庭如果父辈关系要好,往往会通过认干亲来加深彼此的感情,联络友谊。尚会鹏教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仅仅作为一种媒介作用……带有某种‘公关’性质”,所以称为“公关”性质的干亲。

  其实这种区分有待商榷,因为这三种情况从目的来看并没有区别,都是为了缓解广泛弥漫的生育焦虑,换句话说,是为了在幼儿死亡率奇高的时代,让父母获得一些心理安慰。

  据金陵大学1929-1931年的调查资料,当时部分农村人口死亡率为28‰,婴儿死亡率为156‰,平均寿命为34-35岁;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回顾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44-1949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为201‰,平均寿命为39岁左右。汇总数据后一般认为,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约为20-25‰,婴儿死亡率高达200‰左右,平均寿命不到40岁,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寿命最低的国家之一。

  至于清代,有人做过统计:康熙共生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活到18岁的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5岁前死亡者皇子12人,皇女10人;顺治8子6女,8岁前死亡者4男5女;清代103位皇子(不包皇帝)和82位皇女平均寿命:男32岁,女26岁。

  △1880年,9岁的小光绪在护卫的照看下骑马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