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在谭家斌著《屈学问题论》里,概括了十种说法: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 化说……我觉得跟殉国同样悲怆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国,只不过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国啊。他理想中的楚国,跟现实中的楚国,肯定不一样。这也正是 他伤心透顶的原因。他理想中的祖国,跟现实中的楚国甚至是两码事。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罢了。他头脑里有一个乌托邦,这才是他真正的祖国!
现在,乌托邦破碎了,梦破灭了,玉碎宫倾,他也不想保全自己了。他不想成为理想国的遗老遗少,不愿活在亡国奴般的耻辱里,更不愿向自己憎恶的现象妥 协,也只能固执地给内心的原则打了一个死结。理想都死了,心都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屈原就这样向水更深的地方走去直至大水漫过头顶。大水淹没了这个想 入非非的诗人,也淹没了他头脑中的理想国——直至无迹可循。我们怎么也弄不清他有过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带给他敢死的力量。
国王让他伤心了。祖国让他伤心了。那是因为他对国王有太多的幻想,他对祖国有太高的愿望。甚至可以说,他心目中有另一个祖国,有另一个国王。与现实 的不一致,造成他心理的落差。与其说现实让他失望了,莫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失望了。他把一切,把一切的一切(包括祖国与国王),想得太好了。更 悲哀的是,他太希望一切,一切的一切,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屈原是为这种可能而活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是其生命的动力。屈原,也正是因这种不可能,而死去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有时候更为残酷,让人 更无法接受现实,融入现实。极端的理想主义者,都有一块心病,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完美,过于追求完美,而在这根本不可能完美的世界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与其 说屈原是被淹死的,莫如说死于心病,死于心碎。如果说没那么多心事,他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
理想主义者注定是失败的,屈原开了这样的先例,他的诗篇是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磕磕碰碰留下的伤口。而且他是理想主义者中最不幸的一种:受了致命伤。纵 然如此,理想主义者虽败犹荣,这同样也是由屈原最先证明的。他未能避免理想主义者宿命般的失败,却奇迹一样捍卫了失败者的尊严。不仅让悲剧变成一种美,还 使失败也变成了一种力量。与这种可以产生久远震撼的失败相比,世俗间林林总总的所谓胜利,反而可能显得疲软。
茫茫人海,胜利者永远是有限的,失败者居多,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时光也大于满意的时光,屈原的挫折,却不只是借助大众的共鸣或同情心而扭亏为赢,而是他赴死的果断,被证明为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
正如其绝命诗《怀沙》所述,他准备抱一块大石头自沉于汩罗江,紧紧地抱着,而不是撒手,这需要的不只是力气。怀沙,怀沙,石头是重的,身体是轻的。我觉得他抱着的不是石头,而是硕果仅存的理想。他要与不忍舍弃的破碎梦想同归于尽。怀沙,怀沙,理想是重的,现实是轻的。